位在永康街巷弄內的「大隱酒食」,小小的餐館裡藏著何種美味佳餚?不僅是藝文人士偏愛聚餐的場所;更吸引日本NHK電視台跨海採訪,而翻開日文出版的台灣觀光指南,也少不了有店家的介紹;就連美食玩家安東尼波登(Anthony Bourdain)2012年到訪台灣時,也將此處列為用餐行程呢!
原來,大隱酒食的前身是「小隱私廚」,2006年開始營業後,才三個月便出現排隊人潮,許多人下雨天撐著傘排隊,寧願等待一小時,只為了進入僅有20個座位的空間用餐。當時永康街後段還是條死巷,一聽街尾有空店,曾老闆便趕緊承租下來,才有了今日的大隱酒食。
▲大隱的廚師是「帶技投師」,與曾老闆合作無間。
台灣菜大哉問!
曾老闆:「台灣沒有菜。」台灣菜屬於閩南菜系統,基本元素涵蓋了漳州、廈門、福州…等地的料理,而後受到不同歷史階段來到臺灣的移民,在歷經日本殖民統治半世紀,以及光復後中國大陸各省人士的遷徙來台,紛紛帶來了他們的家鄉風味,進而造就了台灣料理的大熔爐,呈現台灣菜、外省菜、和漢料理等多元與混搭的飲食文化。
▲蔥香豬油飯,吃起來有甘甜的味道呢!
曾老闆一家是道地的番薯仔,1960年代他的媽媽便已在家鄉霧峰為地方農會、民眾服務社開設烹飪補習班。大隱的每道食物,記錄著曾老闆兒時生活的滋味,開店的用意是為了「家常菜的傳承」,因此,他回到臺灣人日常的餐桌上取材,雖說是最普通的家常味,但在平易近人的菜餚中,卻蘊藏著最深刻的人事情感。
▲一點也不油膩的干貝肉燥飯,拌雪裡紅入飯,香氣十足!
【編輯 X 美食必拍】看照片流口水之招牌料理拍拍拍
這天首先上場的「醋溜白菜」是外省菜中的開胃菜,將大白菜的葉子剝除,取用葉子與葉子中間長出的嫩芽,即所謂的「白菜秧」,小時候曾老闆吃到的是媽媽取梗切絲的料理方式,而這是一道季節限定的食物,過了冬天就沒有囉!
「紫菜蝦卷」融合日本式的做法,相較於一般的蝦卷,這裡的料多且味美,除了有新鮮的蝦與蝦捲,還搭配香菜、紅蘿蔔絲與小黃瓜絲,最後再以紫菜包覆,屬於和漢料理的一種。
而一旁的「炸蚵卷」,是曾老闆改良自台灣的平民小吃蚵嗲,沒有印象中蚵嗲外頭裹了過多粉漿的致命傷,這裡的蚵卷皮薄餡料新鮮實在。
至於炸物的沾醬,曾老闆絕不用現成的醬料,而是遵照古早傳統的方法調配獨家的「五味醬」,恰到好處的味道,而不搶走食物的原味!
「燉煮什錦菜」結合了多種食材,試圖呈現早期鄉下婚喪喜慶辦桌時,從冷盤到最後的湯品,大家吃剩下而捨不得丟,於是左右鄰居打包回家後,將菜餚加熱分食的「焢菜尾」意象。看似賣相不好,每樣食材卻燉煮十分熟透,吃起來入口即化呢!
在1960年代的台灣,一般家庭每個月能吃到一次肉是件幸福的事,加上農業社會子女多,買回家的肉品,人們十分地珍惜,料理時便會加上一堆料,舉凡家裡種的筍子、雞鴨所下的蛋、豬皮、滷車輪等等,藉此煮一大鍋,即便吃不到肉,還能淋上肉汁,藉此填飽一家人的肚子,這也是這道「古味筍爌肉」的由來。
一夜干原是日本漁夫保存魚的方式,將處理乾淨的魚浸泡於鹽水中,而後風乾於屋簷下,曾老闆沿用此做法並將其精緻化,選用肉質細嫩的「馬頭魚」或「五魚」,以清酒、味醂、醬油等醃漬後晾乾、烘烤而成。
還有一道台菜「五柳鮮魚」,則源於台灣人拜拜時,所準備的三牲五禮祭品,為避免壞掉,魚、五花肉、全雞皆須煮熟、油炸過,等拜完後再妥善加工而成一道美味料理,帶有甜酸味,由於南北食用習慣不同,北部廚師使用白醋,中南部則取用烏醋,因此呈現出來菜的顏色也有所不同。而大隱特別之處在於,曾老闆更加上自己醃製的情人果,增添酸甜的豐富層次與口感!